八十峥嵘,重忆往昔——记北外欧院员工采访“剪影”(一)
来源: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黎雨桐 时间:2021-10-09 点击数:
·往昔峥嵘 再谈记忆
学子故地重游,忆及悠悠求学岁月,那些集体记忆依然有着最柔软的质地。声声感叹发自肺腑:学在北外,幸甚至哉。
·师友相伴 如沐春风
1984级匈牙利语专业杨永前员工:
“汪国真的诗《感谢》能准确表达我对母校老师的心情:‘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回想起来,那个年代的人,老师也好,同学也好,都非常淳朴善良,同学的友情也永远都那么纯真美好。那个时候,外界的诱惑很少,每天一门心思就是学习,所以专业知识学得比较扎实。难忘的经历也有,那个时候冬天蔬菜品种单一,印象中在食堂经常吃大白菜。学校食堂还在地下室里储存了成堆的大白菜呢。记得我们全班人还去帮忙把大白菜从地下室里搬到外面通风呢。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即使是冬天也能随时采购到各种蔬菜,所以现在的北外学子们再也没有机会去搬大白菜了。”
得一良师,如坐春风之中,仰沾时雨之化。
拥一益友,与其共度生命之春,纵享雀跃欢欣。
物资虽匮乏,精神犹富足,是那个纯真年代的北外人的真实写照。岁时流转淘洗去艰辛苦涩,多年后,当他以幽默口吻再谈起当年吃大白菜的独家记忆,依然快活如彼时的少年人。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2000级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专业于希员工:
“至今仍记得大一时教室里早上的读书声。虽然现在回想起那时自己其他方面的学习可能还不得法,但早上提前到教室然后开始有人读书,其他人也一起读起来,那个场景还记忆犹新。也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学习的习惯。
另一个难忘的场景不是发生在校园里,但与北外密切相关。曾经在国际台克语部的办公室里,我与北外第一届塞语员工、与北外同龄的蒋巧云老师邻桌。她作为我们专业最资深的前辈,一直秉持严谨钻研的工作作风,最直观的证明之一就是她放在手边时时翻阅的字典。”
朗朗书声清脆瓷实,一所学校里最美妙的声音莫过于此。与友人共读同种文字,共赏同种语言,在声音的共鸣中引发心灵的共鸣。晨读暮思,一朝一暮,点滴积累,是语言学习者的不二法门。
正如于希员工所言,“谦谨踏实”是任何时候、走到哪儿都不会过时的学风。老前辈的字典里镌刻着北外人博学笃行的精神,不改的初心历久弥坚,更加珍贵。
·朝气蓬勃 野蛮生长
1993级意大利语专业朱晓雨员工:
“除了学习,北外人的朝气与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也让我至今回味。在大学期间,我是学校广播站成员,主播体育节目,可能就是这种缘分,让我以后也走上了体育传媒的工作岗位。此外我还是学校ghost舞团的成员,在世纪之交曾经和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办过一个舞蹈专场,当时反响还真的不错。这也增强了我们的社交和社会实践能力。
其实提到北外,人们总是认为这是一个专门学外语的学校,但经历四年校园生活和走上社会之后,我更加清楚地感受到,北外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专业,还有待人接物的方式和生活的态度。历届北外毕业生活跃在政、商、文艺、体育等各个领域,恰恰说明了在这方面北外学子的优势。”
多姿多彩,是北外学子们美妙的老员工活的底色,也应是穿越一生的底色。
扎实的语言功底与出色的综合能力,便是北外人才的内核。“兼容并蓄”的校训亦在自由开放,种类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八十华诞,生日快乐!
晨读园里的树木依旧葱茏,初秋的天空一如年少的美梦澄澈。西三环北路2号,也永远是北外人的家。
你好啊,北外人,欢迎回家!
撰稿人:21级意大利语黎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