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北外欧洲大讲堂:东南欧现代化的特征
来源: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 时间:2025-04-17 点击数:
3月28日下午,德国慕尼黑大学东欧与东南欧历史系教授玛丽-简宁·查里奇做客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欧洲大讲堂”,做题为“东南欧现代化的特征”专题讲座,柯静教授主持讲座活动。

查里奇教授以塞尔维亚裔美籍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为例,打破“现代化只发生在西方”的刻板印象,系统梳理东南欧现代化进程并进行深入分析,围绕“现代”的概念和现代化理论、二十世纪上半叶巴尔干现代化特征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的现代化问题三个部分展开。
查里奇指出,现代化意味着“加速”。东南欧地区的现代化大致开始于1900年前后,比西方世界晚20-25年。在这个时期,几乎所有事物都在高速发展,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大规模人口流动、科学技术发展、新的大众文化以及大众舆论的兴起都是这个时期的社会特征,这个过程被称为“高度现代化”。一些理论认为,所有国家都会经历相似的发展过程并具备相同的特征,而现代化会带来西方意义上的“进步”,认为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之间存在联系。然而,这些理论无法回答一个问题:许多文明和国家都经历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但却发展出了与西方不同的政治制度。目前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完全解释巴尔干或其他地区的主要发展状况,需要综合运用多重理论加以解释。
关于“现代性”构想,以南斯拉夫为例,建立现代化民族国家成为核心目标,包括法律改革、义务教育等。但现代化也引发身份认同焦虑,在文学艺术中表现为对传统的怀念与对现代的矛盾心理。查利奇随后探讨了战后社会主义理念在巴尔干国家的发展。尽管二战带来巨大破坏,战后环境和国际支持促进了经济复苏,罗马尼亚等国实现了工业化的成就。然而,依赖重工业发展模式无法适应全球变革,石油危机打击经济,全球经济衰退使巴尔干国家面临困境。

查利奇认为,现代化是历史进程,我们在谈论现代性时,总是带有规范性假设。不同的人对现代性的理解大相径庭,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现代性和现代化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取决于如何看待这些进程,以及赋予它的意义。

在交流环节,查利奇回答了关于克罗地亚现代化中的“后发优势”、欧洲一体化发展、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现代化特征及西方政治危机等方面的提问。
【供稿: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撰稿:邢远晖;审核:刘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