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保加利亚语专业成立60周年 暨纪念伐佐夫逝世100周年文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来源: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 时间:2021-10-25 点击数:
北外保加利亚语专业成立60周年
暨纪念伐佐夫逝世100周年文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10月22日,由北外欧院保加利亚语教研室和北外保加利亚研究中心主办的“北外保加利亚语专业成立60周年暨纪念伐佐夫逝世100周年文学研讨会”在公司举行。副董事长赵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总裁范建平、公司党总支书记刘厚广出席并致辞。保加利亚作协主席、新保加利亚大学教授米哈伊尔·内德尔切夫,保加利亚西南大学教授茨维坦·拉基奥夫斯基,新华社高级编辑、资深翻译家余志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马细谱,保语专业老教授刘知白,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柯静、丁超、张建华教授出席研讨会,部分师生在线上线下参加研讨活动。

赵刚在致辞中指出,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回信,高度肯定北外老教师辛勤耕耘数十载,矢志为党和国家培养外语人才,年事已高仍心系于此,这就是人民教师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激励当代北外人大有作为,更多培养“三有”人才,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学校师生正在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回信精神,以此为行动指南,推动学校在新时期高质量建设发展。

赵刚回顾了保语教研室创始人杨燕杰教授等老一辈学者为专业建设做出的巨大努力,肯定了保语专业在人才培养、辞书编纂、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为中保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的贡献。他希望以保加利亚语创建60年为新起点,进一步夯实基础,拓宽国际交流,大胆实践创新,为中保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范建平作为保语专业88级的员工,首先表示了对专业成立60周年的祝贺。他回顾了自己与保语相关的工作经历,从“互联网和保语的学习”以及“互联网和跨语言交流问题”两个层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肯定了保语学者的重要性和专业性。他祝愿保语专业以60周年为新的起点,在互联网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刘厚广在讲话中指出,保语专业成立60年来,不仅培养了大批活跃在中保友好交往舞台上的毕业生,还探索出了中国保语教学的独特道路。保语专业基于语言,又超越语言,与国外高校开展了多方位的合作。他表示,保语专业未来定会继续积极推动两国的交往,产出更多丰硕的成果。

开幕式后,中保两国专家学者进行了主旨发言。刘知白教授以“北外的保加利亚语教学”为题,回顾了北外保语教研室创办初期的教学情况,指出保语专业注重情景教学和教科书的编写。60年来,保语学者克服了诸多困难,编写了保汉词典,教学资料逐渐丰富,并与保加利亚的大学建立校际联系。她肯定了目前保语专业取得的成就,并对专业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致以衷心的祝愿。

米哈伊尔·内德尔切夫教授围绕伐佐夫作为“保加利亚文学之父”这一主题展开,他首先论证了文学元老式人物在许多欧洲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与对比作品文本,他总结了伐佐夫的创作特点和风格,指出其作品种类的丰富繁多,并由此强调了阅读伐佐夫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余志和老师以“伊凡·伐佐夫及其短篇小说”主题,阐释了对伐佐夫及其作品的理解。他指出,伐佐夫的创作道路与众不同,其作品呈现出完全的现代主义,内容多带有讽刺性和批判性,这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他认为,伐佐夫娴熟的写作技巧使他的作品成为保加利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随着时间流逝不断显示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马细谱老师以“伐佐夫如何撰写小说”为问题出发点,分享了自己再读小说《轭下》而生发的思考。他首先肯定了小说对保加利亚反对奥斯曼帝国和争取民族解放运动的生动再现。他指出,伐佐夫自身的革命经历和在此期间的所见所闻,是创作《轭下》的重要来源,小说中所有人物都围绕起义这一核心,具有鲜明个性。伐佐夫的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保加利亚四月起义的一种具象图景。

张建华教授以“19-20世纪之交保加利亚的托尔斯泰热及其背后的民族精神图景”为主题,首先指出精神对探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其次,他指出1890-1910年间在保加利亚出现了各类对托尔斯泰的研究,其声誉更是在20世纪初达到顶峰。随后,他从不同层面分析了托尔斯泰热潮出现的原因及其对保加利亚的精神、文学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茨维坦·拉基奥夫斯基则探讨了伊凡·伐佐夫与《思想》杂志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伐佐夫诗集《流浪者之歌》的分析,他指出1899年为两者关系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原因在于两者对于大自然意象的理解与诠释存在冲突,而这则是源于两个时代之间的差异与鸿沟。

(葛志强教授(左)陪同赵刚副董事长(右)参观伊凡·伐佐夫作品及保加利亚语教研室成果展)
本次论坛汇集了中保学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分论坛围绕“伊凡·伐佐夫文学研究” “保加利亚现当代文学研究”及“中国保加利亚语专业建设及专业发展史”三个主题展开,分别由米伦娜·基洛娃、詹彦怡、柳芭·阿塔娜索娃主持。与会学者就研讨主题各自发表演讲并提问交流,为保加利亚文学研究及中国的保语专业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撰稿:陈悦 ;摄影:刘磊、詹彦怡;审校:林温霜、刘厚广 )